新闻公告
学院新闻
物理系校友陈雁北作“引力波探测:历史、现状和未来”报告
发布日期:2016-03-09 浏览次数:

2月28日上午10点,北京大学物理系95级校友、LIGO团队核心成员、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、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陈雁北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作了题为“引力波探测:历史、现状和未来”的报告。英杰阳光大厅座无虚席,热情的老师同学挤满了报告厅。本次报告由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川主持。

2016年2月11日,科研人员宣布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(LIGO)于2015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。该消息震惊世界,堪称科学史上的里程碑,学界甚至公众舆论都因此掀起一股热潮。深度参与探测引力波的陈雁北校友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引力波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
引力波被称为“时空的涟漪”,探测引力波是一种全新的天文观测手段,是对广义相对论和黑洞理论的直接验证。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:这是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,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。自从引力波被提出,人类探索它的努力就从未停止。20世纪60年代,美国物理学家韦伯(Joseph Weber)设计了共振型引力波探测器,但并未获得成功;70年代,对于脉冲星(或称波霎)双星系统PSR1913+16的观测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;90年代起,美国启动LIGO计划;到2015年,第二代LIGO干涉仪成功观测到两个黑洞合并的引力波,也是首个距离地球13亿光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。

对于引力波探测的未来,陈雁北表示,欧美科学家已经着手设计下一代探测器,进一步提高仪器灵敏度,以更加详细地检验相对论、探索黑洞的形成过程。除美国、欧洲、日本、印度外,会有更多的国家建立观测站,形成全球观测网络。而探测的方式也将从目前的地面引力波探测转向多波段引力波探测,包括空间引力波探测、宇宙微波背景辐射、毫秒脉冲星计时观测等。

最后的提问环节气氛活跃,十余位老师和同学针对引力波探测实验的仪器研发、探测干扰控制、引力波的特性、引力波的应用等方面提出问题,陈雁北一一作了回答。报告会结束时,会场内掌声经久不息。

下午2:30,陈雁北来到9159金沙申请大厅西楼202会议室与师生座谈。他首先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、科研经历和感受,以及目前有哪些可供同学们参考的研究方向、研究路径,并就在场同学提出的LIGO团队的建构与分工、引力波探测的理论推演与实际测量细节、研究方向与兴趣、国外物理系本科生的学习与科研、出国申请等诸多问题给出了详细幽默的解答。同学们表达了希望得到他更多指导的意愿,学院领导也就邀请他回来开设暑期讨论班等事宜与他进行了交流。座谈结束后,陈雁北与在场师生合影留念。

人物简介:

陈雁北,1999年本科毕业于北大物理系,2003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,2007年回加州理工学院任助理教授,2013年升任正教授,目前是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、美国物理学会会士、LIGO科学联盟核心成员、引力波论文作者之一。

下载陈雁北报告的视频资料和报告pdf文件,以及相关照片:http://pan.baidu.com/s/1skyDBcx 密码:7iz1

点击本文图片可见更加清晰显示